文:王雅涵諮商心理師
學習當個有界限的人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課,但我們總是在學了很久之後,突然一瞬間就破功,好像努力建立的自我價值有點不堪一擊,畢竟事情總是有例外。
舉例來說:
- 我不想去相親,我要拒絕家人的安排,但因為媽媽跟我哭訴身邊的人都抱孫子了,我覺得她很自卑,我有點不捨,我「應該」去配合她一下。
- 我不喜歡男友每次都奪命連環call,而且我受不了他的生命只有我,我想要有自己的空間,可是他這次真的認真的悔改,我好像不「應該」跟他分手。
- 下班後我想要休息,可是大家這麼熱情的約我去吃飯,他們真的很好,我好像不「應該」這麼冷淡。
這些例外事件,每個都好難面對,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,是不是我不夠堅持自己事前所努力建立的自我價值。當「應該」兩個字出現,代表了自己好像有所謂的「非理性信念—對自我缺乏彈性且不切實際的需求」,其實並不然,如果可以,先去想想那個「應該」背後的意義是什麼,你可能認為,不去相親代表不孝順父母、不接電話代表不愛男友或者不想聚餐代表不夠熱絡。但很多時候,我們其實只是擁有一顆善良的心,像是內建在體內一樣,總是先替他人著想,所以去配合他人,以至於我們無法堅持那個自我價值的界限。
替他人著想,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因為你的善良是個寶物,這世界因為這些善良而美好,但停下來想想,你對你自己善良了嗎?對別人善良其實是需要耗費很大精力的,當你在身心狀態非常好的時候,你可以充滿活力的面對外界的人、事、物,就連上述的例外事件都能好好地應對。但當你感到一點點疲累或是委屈的時候,代表你的精力不夠了,此時你需要的是對自己善良,讓自己充電。
來說個故事
小安和小杰被公司安排到國外總公司出差一個禮拜,他們帶著滿滿的動力出發,小安在上班時間很認真的工作,期待下班後能夠帶上一杯咖啡漫步在這座城市,但小杰卻邀約許多新認識的各國夥伴,並拉著小安在每天晚上一同進用晚餐,接連幾天都弄到很晚,雖然小安也很喜歡這些新夥伴,但卻覺得自己的休息時間被剝奪了,加上小杰喝醉了倒頭就睡,小安不得不硬著頭皮接待各國夥伴,漸漸地,小安覺得,他的微笑不過像是在演戲一樣,只是裝出來的,因為各國夥伴這麼的熱情、可愛,所以小安認為不應該破壞這美好的聚會。
我們可以看到,小杰是個熱情的人,但他似乎忽略同事小安是否跟他一樣能夠應付這麼高密度的活動。學過界限功課的我們可能會說,小安應該要拒絕的,但對於一起出差的同事,在某層面上就像是夫妻或者一同出遊的朋友一樣,因著種種考量無法斷然的表明自己的界限,並且確實的提出拒絕,因為他們是共同體,需要的是互相的體諒和溝通,好讓兩人的界限能夠趨向一致。至於小安,也許一開始他還可配合,但越到後期越是扼殺他的身心靈,試想一下,在這幾天的晚餐中,除了不想掃興而一直努力參與的小安以外,會不會也有其他夥伴也是如此呢?假設一個團體中有許多其實已經身心靈疲累,但卻努力配合他人的人,那麼這個團體的關係很可能就會停留在這次,未來當小杰或其他人想要發起聚會的時候,可能會有很多人找藉口不出現了。
說出自己的需求,常常被誤會是自私,但其實這只是自我照顧,甚至可以照顧到他人,而這一切來自於你是否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已經低落,我們都是善良的人,可以對別人善良,當然也可以對自己善良,因此不要擔心自己建立「應該如何」或「應該不如何」的自我價值,因為一些例外而破功,真正的界限是充滿彈性的,要記得,自己可以彈性的控制界限,也是對自己善良的表現。